行车视点 人生视点 岁月红点

中国车比美国便宜一半?是技术的进步,还是工业体系的胜利?

车行资讯 2023-10-12 浏览()
- N +

不问不知道,一问吓一跳。“美国车卖得便宜、中国车卖得贵”的刻板印象早就成了过去时,目前不到2万美元的新车在美国已经难觅踪迹。

而且那边每次新车改款,售价都会涨个几百美金,真有点“水深火热”的味道了。

而在咱们这边,恰逢金九银十购车季,十几万人民币的预算甚至能挑花了眼:不管是要空间、要配置、还是要续航,总有一款能满足你的需求。

夸张点的话,甚至够买两台新车!

那么,我们的汽车消费从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究竟经历了什么?

这一点,还得从汽车发展史说起。

01. 油车降价,是技术创新的大势所趋

在汽车史上,燃油车其实经历过两次世界范围的大规模降价。

第一次,是100年前的福特利用流水线量产的方式,将原本3000多道组装工序降低到只有84道,到最后甚至只要10秒钟就能生产一台全新的福特T型车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新车的价格,也从950美元破天荒地拉低到了250美元。

第二次,则是60年前逐步完善精益生产理念的丰田。

如果说福特把机器做成了流水线,那丰田就把员工做成了流水线——

准时定量生产的模式消灭了无谓的等待和积压的库存,再加上石油危机的天赐良机,才让主打经济性的丰田车火遍了全球。

直到最近几年,精益生产的余威都让丰田理所当然地站在汽车王国的顶端,霸占着各国汽车销量的榜单。

不难发现,这两次通过技术创新引领的降价,不仅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汽车带来的便捷生活,更是诞生了两个世界级的汽车品牌。

而国内的汽车市场也在最近的20年内跑完了这一过程。

入世没多久的2003年,私人汽车消费放开,自主品牌开始凭借半价、乃至1/3的价格和海外车企进行竞争。

但当时的自主品牌,还颇有些“粗制滥造”的意味:底盘生锈、车身脱焊、内饰异响都是常事。只是看在价格的面子上,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投诉,大家将就将就也一用就是十年。

步入2015年之后,自主品牌背靠多年造车积累下来的经验逐步有了技术优势,造车水平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。

就比如7年前上市、由上汽和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的“互联网SUV”——初代荣威RX5,它身上就有着很多当时汽车市场的影子。

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搭配自主研发的变速箱,经济性居然越来越好;里里外外的设计也越来越时尚,逐渐有了所谓的“高级感”;大屏内置高德地图等APP、还支持远程车控,成了如今智能座舱的前身;制造规模的提升,也进一步降低了成本……

而到了最近两年,自主品牌在保有品质的同时,价格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。

发展到第三代的荣威RX5 PLUS/RX5 MAX,直接把紧凑级SUV的价格打到了史上最低:

而全系降价后的“小弟”全新荣威i5,拥有大众朗逸的尺寸、近似的油耗和更高的配置,起售价却只有离谱的4.99万元,还不到朗逸的一半。

伴随着技术进步的燃油车尚且如此,隔壁技术突飞猛进的新能源市场,更是无比热闹。

02. 电车降价,是用车体验的再次提升

某种程度上,最近几年的燃油车降价潮并不仅是因为自主品牌崛起,新能源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放眼整个1-8月销量前20,还能维持增长的非豪华合资品牌仅剩一汽-大众一家,日系普跌10-25%,韩系车甚至连影子都看不见。

而吃掉这些市场份额的,正是自主新能源。

客观来讲,日系在近几十年能够在全球得以崛起,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环境所得到的结果。石油危机过后,人们不再需要奢侈性豪车消费,而是让汽车回归了交通工具的基本属性。经济耐用的日系车,刚好填满了这一空白。

而韩系近几年来在全球的大幅度增长,并不是因为韩国品牌技术登峰造极,而是因为日系的内饰实在是过于拉胯(开日系车的小伙伴们应该会赞同这一点)。韩系只是在日系性价比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新鲜的用车体验,仅此而已。

但背靠新能源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华系车,就有意思了。论省钱,它比日系车省;论体验感,它又比韩系车强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
就拿优惠后12.49万元起售的全新荣威超混eRX5来说吧,它搭载了一台1.5T发动机+“2×5智能变速箱”+180kW电机的动力总成。参数看起来相当猛:

它最大的特点,是能够将电机的2挡减速器和5挡变速箱进行解耦,通过智能电控执行机构实现毫秒级的“10挡”变速,从而在保证动力的前提之下,尽可能省油。

按照6年跑10万公里来算,即使是不充电、只用油,在如今汽油连连涨价、92#汽油早已破8的前提下,它6.23L/100km的亏电油耗折算下来的能耗成本大约是5万块,远低于传统燃油车;

如果按照国标“用完电、再用油”的标准,那1.4L/100km的WLTC油耗和家充桩的电耗,成本可能只要不到2万块。

隔壁的日韩系品牌,即使同样有混动加持,加速时间要去到9秒开外不说,车价还贵了将近10万块。

而体验感这部分,即使放眼全球,也一定是自主品牌“遥遥领先”。

就比如内饰的观感,巨幕全景天窗、一体式太空舒压座椅、拼色软包座舱这些一看就让人舒心的配置,几乎成了自主品牌的标配;

这都2023年了,如果哪个十几万的自主品牌车型没有大尺寸多联屏、不上8155芯片、没有AI语音控制和功能全面的智能辅助驾驶,都不好意思见人。

要知道,荣威超混eRX5都把L2级智能驾驶的门槛卷进13万元了,隔壁本田CR-V的车机却连个蓝牙都能卡半天,不得不花10分钟重启才能解决……

在纯电小车领域,自主品牌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No.1。

科莱威CLEVER,就一款配置,CLTC续航311km,现在只卖4.99万元;而和比它定位略高一点的零跑T03,出口欧洲的售价差不多要2万欧元。

哪怕同为大众自己的ID.系列,ID.3老款清仓售价也要3万多欧元,ID.4 Pure起售价则是40335欧元。而在国内,这两款车型优惠后售价要12和14万元,差了接近一倍!

由此可见,自主品牌正在通过燃油车+电车双管齐下,通过极致的性价比和出色的用车体验逼着全球车企的身价一降再降,这也对以经济型车见长的日韩车企形成了降维打击。

03. 拒绝窝里斗!自主品牌的大出海战略

但如果只是一味降价,只会因恶性竞争导致恶性循环:车企不挣钱也卖不掉车,最终只能破产倒闭;用户也只是爽了一时,长远来看每个人都会成为经济循环中的受害者。

自主品牌的应对措施也很简单:出海。

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我国已经凭借着234.1万辆的汽车出口数量一举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。76.9%的增速,也达到了历史第二高。

根据业界的研判,到2030年,至少会有2-3家自主品牌的销量进入世界前十;国家也在引导汽车行业,积极准备未来10-15年的汽车出海战略。

而从去年的车企榜单来看,上汽集团无疑是去年当之无愧的第1名;在接近48万的销量中绝大多数都销往了欧洲,其中有约33万台名爵,约8万台荣威;两家也分列品牌榜单的第1名和第5名。

这份出海成绩榜,也证明了自主品牌并不是能力不行,而是输在了起跑线上:品牌影响力不足、知名度不高,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信任度。

稍有品牌基础的名爵和荣威都能大批量出海、获得海外用户的认可,可见如今自主品牌已经羽翼丰满,面向全球都有了竞争实力。

而接下来自主品牌要做的,也和前段时间“欧盟反补贴调查”敲响的警钟一样,不能再傻傻地只是做好自己那摊事儿,而是要多和当地认证机构、和用户深度沟通,规避好来自经济和政策的风险。

到那时,自主品牌很有可能和当年的日系、近年来的韩系一样,迎来史上最温暖的春天。

04. 写在最后

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也许是和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,亚洲走出来的车企无一例外,走的都是性价比这条路线。

历经20年发展的自主品牌,也未能免俗。

但一个新的趋势是,如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加持下,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并不仅仅看重“性价比”,而是更看重“用户体验”。

这一点,在座舱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。

很多全球车企都下了大功夫,在国内布局了座舱相关和智能相关的设计院,大众安徽就是最好的例子。说白了,就是变相来中国取经。

中国车比美国便宜一半?是技术的进步,还是工业体系的胜利?

有谁能想到,一百年前发明了汽车的奔驰,会给百年之后的旗舰电动车也配上中国流行的“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”呢?

这也说明,未来汽车的定义,正在被自主品牌所改写。

推荐阅读:

全系8155芯片,还是大7座,16.69万元起能行吗

选择700元跑600km,还是100元跑600km?

宜商宜家,常年销冠,轴距3米+,油耗最低5.9L!